王向伟最新专栏的中文翻译: 中国寻求改变增长模式之际,如何让老百姓打开捂紧的钱包至关重要。
This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my latest column
2021 年,中国进一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夫妇最多生育三个孩子,这一重大政策转变引发 “报复性 ”婴儿潮的联想。
2022 年底,中国政府突然取消动态清零新冠疫情防控,政府寄希望于疫情后时代的 “报复性”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
去年年底以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力度越来越大的救市措施,旨在缓解严重的房地产危机,引发 会出现“报复性 ”买房的联想。
但所有这些预期都落空了。正如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一个广泛传播的笑话所说:"(官员)总以为我们要报复,却低估了我们的善良,其实我们早就放下了仇恨。”
这个冷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国领导层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让中国不愿消费的居民有底气消费。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定于 7 月召开久拖不决的三中全会,在国内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讨论新的增长模式,而如何提振消费已成为一个高度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再平衡也会受到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密切关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都提高批评声调并发起了针对中国公司的反补贴调查,因为中国的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绿色科技产品充斥着国际市场。
他们的论点是,中国应鼓励本国公民增加消费,以吸收其不断增长的产能。据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称,2022 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 31%,占全球实际出口的 27%,但只占全球消费的 13%。他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差距将继续扩大,贸易摩擦局势的风险也将增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领导层早已认识到促进国内消费的重要性,至少在公开场合是这样。在过去二十年里,历届领导人都在大谈中国的超大市场,中产阶级蓬勃发展,估计有 4 亿人和 1.4 亿个家庭,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但在同一时期,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却停滞不前,仅略高于 50%,而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的这一比例则超过 70%。
关于中国消费者不愿消费的原因,已有很多论述。主要原因包括他们的高储蓄率以及缺乏足够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
鲜有论述的是,与出口和投资两个传统的增长引擎相比,促进消费实际上一直是中国领导层不太重视的问题。
这与中共的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有很大关系。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承诺要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天堂,但却将大量资源用于推动工业化和国防建设,为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所有工业门类铺平了道路--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国家。消费或福利的概念并未被纳入考量,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关心能否填饱肚子的时候。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领导人一直奉行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在蓬勃发展的出口支持下,建立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反对任何福利主义,认为这会助长懒惰。“吃苦 ”仍然是中国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的口号。
这种思路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个人的不信任,以及一种坚定的信念,即大局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领导人坚决抵制在三年的新冠疫情管控期间,在国家层面,向老百姓发放现金或代金券以刺激消费的建议,这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严重扰乱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决策者还是走老路,启动多轮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高速铁路,公路,和现代化机场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到了天花板, 运力远远超过需求,而且大部分都在亏损。但是,搞项目投资还是中国经济规划部门所热衷的, 也是他们最熟悉的事情。
随着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恶化,中国政府在刺激居民消费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发改委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不过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运动,以补贴价格方式,鼓励汽车和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
其实,更令中央领导层头疼的是中国 4 亿多中产阶级信心的下降。由于过去几年股市和房地产暴跌,他们的财富遭受重创。
除非中国领导人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经济增长模式,并计划采取激进措施刺激消费,否则中国老百姓很可能会选择管好自己的钱包,而不是掏出钱包进行 “报复性”消费。
完
王主编讲的中国无法增加消费的原因还是比较含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