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伟最新专栏的中文翻译:没钱还是没信心?中国最近向股市注入资金的决定是一剂强心针,短期效果明显, 但中央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消除企业家和消费者的担忧,才能让他们重拾信心而愿意花钱。
This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my latest column
“没钱了"。
这是自 2022 年底中国突然取消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的动态清零疫情管控以来,我从中国大陆的家人、朋友和商界人士那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全国有 100 多万家餐厅(包括许多高级餐厅)停业,接近去年全年的总数,因为消费者缩减开支,这一现象被称为 “消费降级”。尽管正值暑期旅游高峰,但 8 月份的零售额仅增长了 2.1%,低于 7 月份 2.7% 的增幅。
企业普遍存在悲观情绪。8 月份,工业产值增长了 4.5%,比 7 月份的 5.1%有所放缓,而工业利润则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大的下滑,继 7 月份增长 4.1%之后,又骤降了 17.8%。
全国各地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地方政府都出现了资金紧张。 传闻和内地媒体报道显示,监管部门或执法部门被赋予强制性指标,通过对企业的行政处罚或任意罚款来筹集资金。前七个月,全国非税收入猛增 12%,达到 2.4 万亿元。所有这些肆意杀鸡取卵的行为进一步打压了企业信心。
初看,所有这些事件加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老百姓和企业缺钱的经济阴霾图。但这只是讲了一半的真实情况。
确实,由于今年房价和股市分别平均下跌了 30%,中国消费者的财富不断缩水,因此他们感到有必要厉行节约。 但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6 月底,家庭人民币存款增至创纪录的 146.3 万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当时内地股市 73 万亿元的市值和 126 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所以说,真正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乏花钱的信心。消费者和民营企业都开始规避风险,因为国内外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包括中国意识形态左倾、经济放缓、就业安全焦虑、房价下跌以及北京与华盛顿在几乎所有方面的公开冲突。
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导层对于如何推进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未来发展对外没有表达出清晰的思路,这让人们感到困惑和失望。
自 2022 年年底疫情防控结束以后,人们对中国领导人的期望和压力与日俱增,寄予中央政府推出大胆的经济刺激计划,即财政和货币 “巨型火箭筒”救市方案,以重振经济,防止中国陷入日本式的滞胀。2008 年,中国领导人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就曾发射了 “巨型火箭筒”救市方案,使中国迅速摆脱危机。
尽管经济下滑的迹象显而易见,但现任领导人一直抵制 发射“巨型火箭筒 ”的呼声。但是上月底,中国政府像2022年底突然取消疫情防控一样再次突然做出重大政策调整,发布了一系列大胆措施来恢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包括降息、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现有抵押贷款成本,更重要的是推出了两个新工具,使机构投资者和公司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更多投资和回购股票。
刺激措施的规模和出台时机令许多人措手不及,并引发了内地和香港股市以及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爆炸性的反弹。
在试图了解中央为何突然改变初衷及其影响之前,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领导层在如何刺激经济的问题上为何久拖不决。
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现任领导人对 2008 年中央政府向经济注入 4 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计划所造成的后遗症仍心有余悸。算上地方政府的投资,经济刺激计划的总规模高达 30 万亿元。所有这些资金迅速振兴了经济,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也造成了巨大的工业产能过剩、浪费严重的大白象项目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现任政府仍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在过去十年中,习近平主席可能已经巩固了自己手中的绝对权力,但事实上,地方省委书记对地方经济和投资重点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果再次出现类似 2008 年规模的货币和财政宽松政策,将会导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说,每个省和直辖市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电动汽车组装厂或半导体工厂。
因此,中央政府坚持采取相对温和的宽松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今年 6 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公开将中国经济比作久病初愈的病人,这大概是指经过三年的动态清零管控后的经济不堪重负。他引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警告说,下猛药(大概指的是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对病人不利,应该让病人慢慢恢复, 固本培元。 但这一策略短期难以奏效。
领导层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的意图已被经济中弥漫的短期信心危机所取代。8 月份令人沮丧的经济数据终于让当局相信,在精心策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75 周年纪念活动之前,他们不得不动用巨型火箭筒刺激计划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股市投资者又掀起了一场狂热,让人不禁想起 2015 年的股市崩盘之前的泡沫。实际上,阻碍当局在更早的时候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的问题依然清晰可见。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年的刺激计划规模远小于 2008 年。同时,人们开始担心经济增长的是否足以支撑股市的强劲反弹。
如何重振民营经济是关键, 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占新增就业岗位的 80% 以上,并贡献了中国 60% 的 GDP。
但自中国政府从 2019 年开始大范围整顿民营企业并加强监管和政治管控以来,民企的信心一直低迷不振。 自去年起,官员们突然一反常态,开始竭力讨好民营企业,不断称企业家为 “自己人”。但由于企业家被任意拘留或被边控的报道时常出现,现在官员对民企的支持更多的是口头上的,而非实质上的。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补贴家庭更新家用电器和汽车来刺激国内消费的努力值得欢迎,但力度显然还不够。
现在采取果断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并向股市注入大量流动性是一剂急需的强心针,但这只会产生短期效果。
中国需要采取更多具体行动,包括放松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和政治限制,大幅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福利,从而让消费者和企业家有足够的信心再次花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