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对其经济实力和增长前景的信心危机。这似乎成了外国媒体谈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主要话题。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认为,中国正面临着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有大量数据支持这一论点。在经历了近三年的严格疫情管控后,人们对中国经济将重现生机的期望落空。 消费者缩减开支,企业不愿扩张,转而削减成本。
房地产价格下跌,继而中国一些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拖欠债务。失业率飙升,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率,以至于中国暂停发布16至24岁年轻人的就业数据。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暴跌,人民币走软,投资者继续从股市撤出数十亿美元。
所有这些悲观数据促使一些分析家提出了一个以前无法想象的问题,即中国是否正处于不可逆转的螺旋式下滑中,并对全球经济的潜在蔓延表示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不愿意像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那样,推出火箭筒式的经济刺激计划,从而成功地让经济重新焕发活力。
中国政府到底在想什么?有人猜测,中国最高领导人仍然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充满信心。诚然,中国经济困局并不像某些外国媒体报道和分析所描述的那样严重,而且有初步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开始企稳。
8 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一个月前的 49.3 升至 49.7,新订单分指数回升至 50.2。该指数高于 50 表明制造业有所扩张。
8 月份,PPI 通缩收窄,CPI 略有上升,工业利润降幅可能在去年较低基数上有所收窄。
就连可能是中国经济中最黯淡的房地产业,也开始出现一些初步的生机。过去一周,据官方媒体报道,在政府决定取消房贷限制并降低利率后,北京和深圳等大城市的潜在购房者又重新回到了售楼处。
然而,整体经济增长乏力是不争的事实,消费支出、投资和贸易这三驾马车都无力前行。许多评论家似乎认为,由于担心债务风险不断增加,中国政府似乎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提振岌岌可危的经济。
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中国有很多工具可以让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但要让这些工具发挥效用,就需要激进的思维和大胆的转变,摒弃已经扼杀了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的中国现行做法。
以在中国经济扩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民营企业为例。在过去五年中,私营企业主的信心急剧下降,因为他们遭受疫情管控和前所未有地对民营企业涉嫌无序扩张行为进行整顿的双重打击。
直到最近,民企一直是民族主义者无情打击的目标,他们有些人甚至鼓吹,私营企业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商界人士和基金经理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几周后才传出他们涉嫌腐败被扣押的消息。
然而,自 7 月以来,政府官员已展开魅力攻势,向中国民营企业示好。他们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政府官员对民营企业主置之不理数年后,现在经常强调他们是自己人。最新的进展是,权势强大的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局,旨在帮助私营企业 "释放活力"。
然而,怀疑的声音不绝于耳,恢复信心似乎并非易事。
实际上,只要政府转变观念,拿出魄力,就会有许多简单有效的办法,即有利当前又可以顾及长远, 不仅能增强私营企业主的信心,还能增强消费者和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其实政府设立一个由官僚组成的专门部门来“帮助”民企,甚是不智之举。更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放手去做。过去 40 年间,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成为主要经济支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放手不管。
民营企业不需要官方保姆,但他们确实需要政府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法律保护。另外政府不能只是靠口号,应采取一些可以立竿见影的务实措施提振信心,比如说,应立即释放那些因涉嫌腐败而被长期扣押且未给出任何解释和理由的企业主。
另一个增强信心的举措是,政府应重新考虑其不断扩大的反腐运动。习近平主席标志性的反腐运动为他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并迅速巩固了他的权力。
这场运动是习近平在2012年底上台后不久发起的,重点解决他上任后出现的官员腐败问题。但近年来,这一行动已扩大到倒查 20 年或更久之前的腐败。这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因为以前的监管极为宽松。这让许多官员和商人陷入恐慌,因为按照今天的标准,很少有人能经得起审查。
为了提振消费者信心,重振房地产市场,当局可以将住宅物业的产权延长,从 现在的70 年延长一倍至 140 年或更长。这将使许多业主安心,因为许多住宅物业的租期已超过 50 年。
最后,政府可以通过精简臃肿的官僚机构来增强信心。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减少繁文缛节和政府干预是促进经济增长所必需的。